发布时间:2015-07-11 11:47 我要投稿
周口日报讯 部队是最能锤炼人的地方。张作忠这位豫东汉子,正是有了在部队的锻炼,造就了他迎难而上、敢打敢拼的个性。返乡多年来,他不服输的性格,成就了他的棉纱事业。
前不久,记者来到他的周口市远天棉业有限公司,聆听了他人生路上的精彩故事。
1979年夏,只有16岁的张作忠在高中毕业后应母校淮阳县四通镇叶老家中学的邀请,回校担任了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当时,教师是深受乡亲们羡慕和尊敬的职业,可他并不满足,总梦想着走进绿色军营去锤炼。
1983年冬,部队征兵的消息传下来后,张作忠背着父母,毅然报了名,并顺利被部队征走。
至今,他还清楚地记得:在他身穿绿军装、胸戴大红花去集合点报到时,老校长组织了全校300多名教师、学生站在乡村道路两旁,敲锣打鼓为他送行。当时,他泪流满面,暗暗发誓,此生须有作为,来报答父老乡亲的深情厚爱。
在部队,由于他文化功底好,又勤奋好学,很快担任了文化教员、团支部书记,第二年便被保送到师教导队学习。10个月后,学成归来的张作忠被安排到全连最好的一排一班任班长。当上班长后,他训练更加刻苦,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当时,部队又为他开启了一扇大门,全连分下来一个上军校的名额。正当大家为他庆幸时,他的副班长找到他声泪俱下地说:“班长,家里人都指望我参军提干为家人争气,你能否把进军校的指标让给我?”听了这话,一向豪爽的张作忠二话没说,打报告把上学的指标让给了他的副手。
也就是这次谦让,让他失去了在部队继续发展的机会。4年后,他脱下军装,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土。
返乡后,张作忠利用在部队学到的新闻写作知识,走村串户,采写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使四通镇这个长期无人供稿的乡镇很快在全市有了名声。鉴于他的贡献,四通镇党委、镇政府破格录取他到镇政府从事专职新闻报道工作。正当他被同事普遍看好时,张作忠又做出了一个让人震惊的决定:弃政创业。
他的理由是:在日常采写稿件中,他看到了不少企业虽然项目好、前景好,可因经营管理不善,一个个倒闭,叫人痛心。当时,社会上流传这样一个说法:私营企业能成活5年的不占25%,能成活10年的更是微乎其微。好较劲的张作忠不信这个邪,决心挑战这个说法。
2003年,他毅然辞职,动员自己的一个亲戚,多方筹资,合伙创办了远天棉业有限公司。
缺资金,他动员自己的亲属、朋友入股;没厂房,他租赁别人废弃的厂房;没人才,他千里迢迢,登门拜访,一个个动员说服。为创业,他和工人一样,运送砖瓦建车间;没资金,他省吃俭用,一天三顿不吃菜;设备来了,没有装卸设备,他组织工人硬是把5吨多重的机械用麻绳从运输车上卸下来,连运输司机都说:“从未见过你们这样的卸法,这叫玩命啊!”
正因为创业不易,张作忠在管理上格外用心。大到生产计划、小到工人需求,他都会细致安排。
为改善工人的生产、生活环境,创业10余年间,他先后为工人安装了空调、暖气,建设了洗浴中心、网吧和运动场所,并让工人免费就餐,免费住宿。每逢雨天,有个别工人不能及时到厂,他会安排车辆接送。
10多年来,他创办的纱厂由小到大,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300多人,产品远销浙江、江苏、广州等地,年销售产值达1.5亿元,连续多年被评为淮阳县纳税十强企业。
致富后的张作忠没忘养育自己的这片土地。村里修路钱不够,身兼村支书的他拿出6万多元给补上;谁家孩子考上大学了,村里有钱村里拿,村里无钱他自己掏,奖励每个大学生2000元。诸如此类之事,不胜枚举。记者想让他粗略统计下,张作忠笑称,这些都是他应该做的……
《张作忠:纺出最美棉纱事业》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houkou.yuduxx.com/huaiyang/203305.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