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9-18 14:50 我要投稿
8月21日,87岁的崔庆余老人离开了这个世界。
弥留之际,老人将一个小布包交给儿子崔长良:“这一万块钱是我最后的党费,你一定代我交给党组织。”
出生于1929年的崔庆余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大西南战役,转业回到家乡淮阳后,任乡镇卫生院院长多年。
“老院长的事迹三天三夜也讲不完。”9月12日,说起崔庆余,淮阳县鲁台镇卫生院现任院长刘永友眼睛湿润。
崔庆余对党怀有深厚的感情。
每个月发了工资,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缴党费,多年来雷打不动。每年“七一”前夕,他都要再拿出三分之一工资缴纳一份特殊党费。
1989年,崔庆余从鲁台镇卫生院院长位置上离休后,组织上补发他2000元离休金,他悉数交给了党组织。
鲁台镇卫生院会计梁娜清楚地记得:“每次老院长在缴纳党费后,总要给全院党员干部上一堂党课,以亲身经历勉励大家,既然入了党的门,就要做好党的事。”
生活中,崔庆余给人的印象是异常节俭,甚至有些“寒酸”。
“夏天脚上的鞋常用麻绳拴着,平时连个瓜子都舍不得吃。”70多岁的老邻居董秀梅回忆道。
有一次,老家来人,到他的住处一看就落泪了:老两口竟还在用柴草烧饭!
崔庆余的老伴左云英却习以为常:一把椅子一坐就是60多年,他舍不得扔掉;室内从不装空调、风扇,一把芭蕉扇,他一扇就是几十年。
“老崔这几年每月才给我500元生活费,先前每月只给300元。考虑到物价高,俺俩得省着花,我就拾柴火捡树叶,拉麦秸烧饭,买别人剩下的菜叶。”左云英抹着眼泪说。
自家过日子抠得紧巴,可对社会,崔庆余却格外大方。
他常说“读书使人进步”。刚到鲁台镇卫生院工作时,他就借用卫生院的会议室开办了农家书屋,用自己的工资买来报刊书籍,供来往群众免费阅读。
离休后,他又自费办起“家庭爱心图书馆”,每月工资除了用于缴党费和生活费外,其余几乎全部用来订报买书,先后投入40多万元,购置各类书籍杂志两万多册,无偿供乡邻学习、借阅。
每年“六一”儿童节,崔庆余都要带着邻居家的孩子们到县新华书店,让孩子们选购喜爱的书,书钱则由他掏。
为让群众及时读到报纸,他还主动向镇邮电所要求,义务为鲁台镇80多家订户投递报刊,一干就是30多年。
革命战争年代,崔庆余曾是军医,尤其擅长针灸。转业到地方后,他兜中仍时常装着消过毒的银针,走到哪里,为群众服务到哪里。
病人到他家治疗,到了饭点,一定要留人吃饭,谁要给钱酬谢,他不答应。要是夸他几句“老革命”,他则笑得合不拢嘴儿,连连回答:“共产党员就该这样。”
这些年,经崔庆余免费针灸治愈者数不胜数,近的有鲁台镇周边的,远的有驻马店上蔡的,还有安徽界首的。
崔庆余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他任鲁台镇卫生院院长期间,女儿崔秀梅凭考试被该院录取,可卫生院裁员时,他第一个让女儿“下岗”。
女儿想不通。崔庆余向女儿解释说:“你是院长的女儿。单位人员多,收入少,为让其他人吃上饭,你不下岗谁下岗?”为此,平时孝顺的女儿有大半年时间不理父亲。
在儿女们看来,崔庆余有些“不近人情”。“父亲没安排一个子女上班,没给俺们盖一间房,没为俺们置办一份家产。临终只为母亲留下2750元的现金,400元生活费。”大儿子崔长良接受采访时两眼含泪。
“吾生幸有两个娘,一有妈妈二有党。对党忠诚,为人民服务,是我一生的战斗任务,我必须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天天检查自己。”这是崔庆余老人日记中的话。或许这便是老人一生所作所为的心迹表白。
《“这一万块钱是我最后的党费”》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houkou.yuduxx.com/huaiyang/471444.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