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0-22 09:51 我要投稿
“一年来,县城环境变化不小。”10月5日,正在淮阳龙湖湖畔清风园晨练的市民张先生乐呵呵地说,这里临近出入县城的龙都大道,人流量大,加上不定时上演的宠物市场,过去常出现交通拥堵现象。现在龙都大道拓宽了,过往车辆有序了;占道市场被改建成小游园,绿色尽收眼底,彻底变了样儿。
深秋时节,穿行在淮阳干净、整洁的大街小巷,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时不时拂面而来的桂花香沁人心脾…… 这一幕幕美丽、和谐的画面是该县创建“两城一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文明县城及太昊陵国家5A级旅游景区)带来的新变化。
近年来,淮阳县始终坚持“工业强县、旅游突破、城乡统筹、四化同步”发展战略和“综治开路、项目带动、民生优先、党建保障”发展策略,以“两城一区”创建工作为抓手,通过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强环境卫生整治,树立文明风尚,为群众打造一个环境优美、生态宜居、治安稳定、生活和谐的环境。
“‘两城一区’创建是一项县域发展工程,更是民生实事、惠民工程。我们要举全县之力,聚全民之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把这项利民惠民工程打造好,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县长王毅坚定地说。
加强领导,强化责任,严格奖惩,齐抓共管,是创建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围绕创建工作,该县专门成立了领导组,下发了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做到层层有人抓,环环有人管,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协调联动,形成了工作合力。
“对创建工作不主动,解决问题不及时、整改不到位的,要及时予以通报,直至严格问责。”一负责督查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将联创工作纳入年度四制工作考核,对工作先进的部门和个人予以表彰;对完不成任务,在考核中失分多、拖后腿的部门通报批评,并追究主要领导责任。
搭建载体平台,营造了人人关心、支持,人人参与、监督的创建氛围。围绕“两城一区”创建活动,县电视台、报纸、网站等媒体阵地开辟了专栏,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制作了微电影、专题片、歌曲等,积极挖掘宣传工作亮点,营造舆论声势,激发了干部群众自觉投入到创建工作中来。目前,在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播发、刊登创卫稿件70余篇;设立微信公众平台,关注人数达10万余人;印发创建知识宣传册(单)16万份;制作了《创建“两城一区”,我们在行动》宣传片及MV《我爱淮阳我的家》等。
城乡环境事关民生,惠民为民做好创建工程。该县先后投入资金3亿多元,进一步完善了交通、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有效满足了广大群众生产和生活需求。
自“两城一区”创建以来,该县新建、改建城市主次干道17条,铺设排水管道35.1公里,安装路灯419盏,硬化入村道路99条;新建改造垃圾中转站19座、标准化公厕48座,开放单位公厕40家。同时,大力开展城乡接合部、城中村、背街小巷专项整治活动,累计出动人员3500人次、机械156辆,拆除违章建筑300余处,清理陈旧垃圾261车,补齐了城建短板,提高了市容卫生水平,优化了人居环境。
树文明新风,提高群众素质。该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统揽,持续开展“寻找最美家庭”“寻找最美职工”“ 好公婆、好媳妇、好儿子”评选等系列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引导群众增强崇尚文明的社会公德意识,传播社会正能量,涌现出感动中国人物王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模范民兵干部郑春光、最美党员老奶奶彭秀英、“中国好人”李德彬和邓运洪、优秀共产党员方志欣等典型人物。该县广泛宣传先进典型事迹,引导全社会向英模人物学习,努力形成健康向上、崇尚文明的社会风气。
“创建‘两城一区’是落实‘民生优先’发展理念的具体要求,是惠及全县人民,打基础、利长远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我们以这次联创为契机,努力开创淮阳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打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淮阳作出新贡献。”县委书记马明超如是说。
《淮阳:创城让环境更美》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houkou.yuduxx.com/huaiyang/490233.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