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8-12 13:54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中国日报网周口讯(常卫东 通讯员 程芳芳) 河南省沈丘县,位于豫皖交界处,居颖水中游,境内5条省道纵横交错,漯阜铁路、南洛高速横贯东西,沙河航运通江达海,占地利之优势,得交通之便利,享物产之芸萃,是周口市的东大门,也是豫东南和皖西北交流的重要门户和物资集散地。
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
沈丘县自古就有“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之称。境内的乳香台、青固堆、东冢等古迹均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沈丘县槐店回族镇西郊,西周时为项子国都,今县境南部,春秋时属楚之寝丘邑。从西周建项国至今,已有约3000余年的历史。全县辖22个乡镇(办事处),总人口123万人,总面积1080平方公里。有汉、回、满、蒙古、藏、壮、土、苗、达斡尔等民族。
多民族的融合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沈丘老城面塑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当地人习惯上把沈丘面塑称为顾家馍。目前,有3000人从事顾家馍的生产制作。顾家馍在当地及周边,影响广泛,人人皆知。每逢春节、庙会,凡来老城赶会的人均购买之。除此之外,在外工作的人回乡探亲时,都要捎些顾家馍,作为礼品馈赠亲朋好友,现在顾家馍已是声名远播。2009年沈丘县城关镇因顾家馍面塑工艺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沈丘县的县花是槐花,沈丘县槐园槐园目前已被确认为国家948项目槐树品种研究基地;中央美院、中华美院两个学院的写生基地;河南省生态文化示范基地,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基地,山东聊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和校外实习基地。河南省林业厅2011年拨出专款建设槐树种质资源基地,周口市科协已批准沈丘中华槐园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等。槐园在建设过程中始终渗透着文化元素,沈丘有关部门曾多次组织专家学者挖掘、研讨槐文化、槐传说、槐故事、槐之根、槐产品等,现在“三槐”(槐树、槐山羊、槐山药)是沈丘县地理性标志产品。利用槐花、槐果研发为槐药、槐酒、槐茶、槐食品等系列产品,形成槐树产业链。打造千亩槐园、千年古槐、《千字文》作者故里为主的“三千”槐文化,做大做强槐文化品牌。
沈丘两仪拳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稀有拳种,两仪拳原为太极快拳,又称两仪点穴神拳,是一种集武术技击、气功养生、中医诊疗为一体的特殊拳术;是我国古老而又神秘的稀有拳种,此拳或快或慢,或刚或柔,阴阳各见所长,故曰“两仪”。其风格快慢相兼,刚柔相济,具有行如龙、坐如虎、闪如电、发如雷的武术特点,堪称武林一绝。两仪拳现有2000多名弟子,遍布全国各地及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沈丘大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孕育出无数民间艺术之花,在这些争奇斗妍的民间艺术花丛中,扑蝶舞最引人注目。经过几代传承人的不断发掘、整理和编排,随着时代的发展,它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增添了新时代的内涵,演变成“花香舞蝶”,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扑蝶舞作为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在全国只有沈丘县槐店镇遗存,是一种稀缺的原生态舞蹈,多次获得国家和地方文艺大奖。
沈丘青三彩,又称剔花彩陶,因在国内仅留存于沈丘县石槽乡的龚寨村(“龚寨窑”)。沈丘青三彩始于隋唐,兴于宋元明清,在民国期间衰落,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吸收了剪纸、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在制陶技艺中自成流派,烧制中饰以两层化妆土,在刻画过程中表现出赭、黄或赭、白两种基本对比色。除以生活中的花、鸟、鱼、虫为创作对象外,还着重吸取了传统戏曲中的艺术元素,烧制工艺非常繁杂,经窑变的青彩堪称一绝。从去年开始,沈丘县致力于青三彩的发掘和烧制,不少艺术品一经面世,其艺术价值令人叹为观止。目前,沈丘青三彩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另外,豫东沙颍河畔的沈丘县槐店回族镇,沈丘“文狮子”也是闻名遐迩。 槐店回族舞“文狮子”始于元代,是一位被蒙古军征军到中原的波斯人海鼻耳编创并流传至今的。沈丘回民“文狮子”至今已流传了700多年,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格。从沈丘回民“文狮子”的渊源中,可窥探到中亚文化在中原地区的发展演绎,以及中原传统文化对回族文化的渗入与融合,继而使其成为一朵独具中原回族特色的民间艺术奇葩。
《周口崛起沈丘篇:注重经济和环境平衡发展的县城》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houkou.yuduxx.com/shenqiu/51636.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