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今报记者 田林)
项城市
汝阳刘毛笔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手工制作毛笔的技艺,在这里得以传承保留下来。村里超过50%的村民都从事过或正在从事毛笔的产销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妙笔之乡”。
这个村家家户户的春联都是自己写 记者来到位于
周口项城市西南角36公里处的汝阳刘村,远远地,便望见村口竖立着的“妙笔之乡汝阳刘”蓝色招牌。
春节刚过不久,记者注意到,很多村民家贴的春联都是手写的。“家家户户都会做毛笔,所以这里的人也都擅长写毛笔字。”汝阳刘毛笔第66代传人刘好勤跟记者解释。“我16岁初中毕业后就进入大队毛笔厂当了学徒,从此就与制作毛笔结下了不解之缘。” 今年55岁的刘好勤说,汝阳刘人以制笔为生,家家户户制笔。每一个汝阳刘人对毛笔的传奇故事都是从小耳濡目染,对于毛笔都有着非同寻常的热爱。刘好勤告诉记者,他幼年时期最大的乐趣就是看父亲制作毛笔,听父亲讲述“汝阳刘”先祖们的传奇故事以及汝阳刘的来历。
一支汝阳刘毛笔需128道工序精制而成
刘好勤说,毛笔由秦朝大将蒙恬所创,后经其帐下文书、亲密随从、“汝阳刘”先人刘寅传承下来。自秦代开始,汝阳刘毛笔传入皇宫,成为宫廷御笔。最早见于记载的汝阳刘毛笔轶事是,“书圣”王羲之使用汝阳刘毛笔书写《黄庭经》,挥洒之间,觉此笔洒脱流畅,婉转自如,连称“妙笔、妙笔”。
“经过一代又一代汝阳刘人的探索和继承,创造了一套独特的制笔工艺,汝阳刘毛笔由128道工序精制而成,具有‘尖、圆、齐、健’四大特点,被历代文人墨客视为文房上等佳品。”刘好勤说,毛笔制作看似简单,实际上制笔的工序十分繁复。首先是选料,汝阳刘毛笔选料考究,仅兔毫的选择标准就有秋毫取健、取尖,春夏毫则不要;狼毫的选择是必须到东北去采集过冬的黄鼠狼尾毛来制作。而制作过程更为考究,“干桌”要清、胶、斗、刻等,“水盆”则要尖、齐、轧、圆等,128道工序不能有半点马虎。制作毛笔最复杂的部分莫过于“水盆”,就是在水里把毛理顺的过程,包括上杆、梳毛、打齐、捆毛头、上胶等。
传统技艺在这里得以传承
汝阳刘人以制笔为生,出现了许多制笔世家。清末、民国时期,汝阳刘制笔人在各省开设笔庄,较为著名的有步青斋、文林堂、一言堂、天孙斋、太和堂、文亚斋等,汝阳刘毛笔在全国各地得到推广普及。
目前,汝阳刘村以及附近几个村庄从事毛笔制作的专业户有千余户,从业人员更是高达近五千人。毛笔产业已经成为汝阳刘村民发家致富的支柱产业,汝阳刘村在项城市也是数得着的富裕村。沿着村路往前走,没多远便是刘凤英的家。推门而入,屋里俨然一个小加工坊,里面摆放着制作毛笔的各种工具和材料。刘凤英夫妇俩正在忙碌,只见刘凤英一手捏着一撮狼毫,一手用牛骨梳反复梳理、浸湿。她的丈夫正用嘴叼起丝线,将手中的笔头用线扎牢。刘凤英介绍说,这就是“水盆”与“干桌”,其合二为一,正是汝阳刘毛笔的手工技艺特点。此外,选毫、梳理、清杂、齐势、垫毫、择笔等关键环节都有自己的一套工艺流程。“都是祖上传下来的手艺。”刘凤英说,“我今年40多岁了,打小就跟着家里做毛笔,做了30多年了。每年除了农忙时节,其余时间都在制作毛笔,平均一天能做十几支,一年收入四五万元,加上种地的收入,年年挣得不仅够花,还能积攒俩钱。”村民刘青云家也一直从事毛笔制作,她告诉记者:“之前全家五口人都下去做,我爸和我哥外出找销路,一般前往学校联系,有时候带着毛笔到学校门口摆摊,一个月也能收入万元左右。这几年,我两个哥哥都出去打工了,只剩我爸妈和我在家做毛笔,就选择和企业合作,制作半成品,主要向企业提供笔杆。”(摘编:王一鸣)
《项城一村庄家家户户自己写春联 被称妙笔之乡》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houkou.yuduxx.com/xiangcheng/344763.html,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