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7-06 10:12 我要投稿
一位普通退休老教师的“隐性财富”
一位普通退休老教师的“隐性财富”
大河网讯 2015年2月13日,以侯一风名字命名的爱心基金会在郸城县关镇中心学校院内成立。在基金会成立现场,侯一风为8名贫困师生捐助3800元,并嘱咐他们要“克服困难、坚强生活”。受助师生感激不已,亲切地称呼侯一风为“侯爸爸”“侯爷爷”。这种情绪感染了现场很多人,他们纷纷向侯一风爱心基金会捐出自己的一片心意。
据了解,侯一风爱心基金会的主要工作是建立贫困师生档案,对贫困的教师和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爱心捐助,帮助其度过难关。
按说以个人名字命名爱心基金会的一般都是非富即贵,不是位高权重的政界要人、腰缠万贯的富商巨贾、也得是红透半边天的明星大腕,普通老百姓谁会有那么雄厚的资金和丰富的人脉呢?例如,我们所熟知的宋庆龄基金会、成龙慈善基金会、韩红爱心基金会等,这些人哪一个不是地位显赫、声名远播的大人物?侯一风是何方神圣,为何能以他的名字命名一个基金会,难不成他是一位大隐隐于市的隐性富豪?记者心中不禁生起这些疑问,随后通过该县宣传部在侯一风家里见到了他和老伴唐琳。
初见侯一风只觉他是一个清瘦但精神矍铄的老人,朴素的衣着、和蔼的笑容、文雅的举止……勾勒出一个温文尔雅的老知识分子的形象;再看家里的摆设陈旧而简单,“这些家具都用几十年了”,唐琳说。记者纳闷,眼前的景象好像跟隐性富豪沾不上半点边。
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细聊之后才知道,侯一风今年已经89岁高龄了,他和老伴都是郸城县普普通通的退休老教师。1949年,22岁的他应招入伍,曾参加过渡江战役和西南剿匪。一次外出执行任务,由于意外,耳朵灌满泥沙导致他听力受损,现在跟他交流主要靠老伴从中传达。1952年,他以共青团员、正排级干部的身份转业到郸城县石槽公社做了一名教师,一干就是36年。
说起他当年做老师,唐琳介绍,一开始他还不同意,因为那个时候他觉得国家穷,人民还都吃不饱,他应该回到农村去种地,帮助国家解决困难。后来,经过领导一再劝说,他才愿意去教书。“谁知,他一上任干得还不赖,没多久就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职业。”唐琳说。
1954年,郸城县吴台完小学校风混乱,情况复杂,当时的文教局考虑到侯一风工作认真负责、教学质量高,又曾经是革命军人,遂调他去此校收拾烂摊子,担任校长,整顿学风校风。侯一风接到任务后,立马投入工作,狠抓教学、破除歪风邪气、树立新校规……很快,吴台完小学步入正轨、师生作风转变。
从那以后,郸城县里哪个学校不好办、哪项工作不好搞,文教局的领导总是第一个想到他。而侯一风不仅从来没有怨言,而且还总是甘之如饴的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好。短短几年时间,他就先后担负了石槽、秋渠、宜路、巴集等四个区点的教研工作重担,还在石槽和吴完两个区创办了中学班。“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侯一风老人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一辈子都不曾当过模范
虽然,侯一风的爱岗敬业和克己奉公在当时的郸城县教育系统是出了名的。但他在几次担任校长和整个任教生涯中,始终没有当过教学模范。每到学期末评模时,他都会首先表态,让大家不要选他,而要把指标留给优秀教师。当被问起为什么总要这么做时,他说:“荣誉会鼓励老师把工作干好,我作为校长,有没有荣誉都无所谓。”
侯一风自己淡泊名利的同时,对妻子也是这样的要求的。那时,唐琳在另一所学校任教,在一次定工资时,按条件她完全可以定到高级教师的职称上,每月能拿43.5块钱的工资。因名额有限,侯一风就主动找那个学校的校长,要求把唐琳的资格让给别的老师。这一让,就让唐琳连续17年每月只拿38块钱的工资。
回想起这段往事,唐琳说:“我当时觉得很委屈,很不理解他的做法,不过现在也都想通了,他就是这么个大公无私的人。”
另据唐琳说,就连她俩结婚时,侯一风都坚持不让收分文贺礼。
面对贫困该出手时就出手
除了淡泊名利,侯一风还非常乐于助人,对于身边的困难师生,他总是该出手时就出手,毫不犹豫、也毫不吝啬。
雷庆保,今年75岁,1956年在吴台小学读书时,家庭贫困,穿着破烂,同学们都不喜欢跟他玩,为此他很自卑,于是就有了厌学情绪。侯一风了解情况后,私下里把他叫到办公室,鼓励他好好读书的同时又给了他5块钱。雷庆保大受鼓舞,从此安心学习,后来成为郸城县物资公司的经理。每每谈起侯一风对他的帮助,雷庆保总是激动地泪流满面:“没有侯老师的帮助和鼓励,就没有我的今天。”
无巧不成书,2014年,在一个捐助现场,郸城县北关小学教师雷爱珍因家庭贫困,受到资助。当她知道,捐助她的人是侯一风时,当场要求必须要见侯老师。工作人员不解,她解释,侯一风就是当年资助过她父亲的那个老师,他对她一家两代人都有恩,她想当面对他表达谢意。
张道发兄妹三人,在上世纪70年代都是侯一风的学生。那时很多农村学生由于家庭贫困、连饭都吃不饱而辍学。张道发家也不例外,侯一风为了留住他们兄妹继续读书,不仅多次去他家做他父母的工作,还经常接济他,直到大学毕业,甚至张道发结婚的彩礼都是侯一风帮忙筹集的。
同样的事情在侯钊身上也发生过,侯钊小时候兄弟三人,家庭贫困,面临辍学,侯一风听说后,就把他接回家里直到工作后结婚。在侯一风的资助下侯钊考上郑州大学,后分配到郸城县检查院工作。侯钊说:“俺们兄弟仨都是大学生,现在都有理想的工作,这都是侯老师恩德,如果没有他,现在俺哥仨说不定正在外打工,或种地呢。”
被侯一风资助或帮扶过的困难群众还有:1982年,因家住农村,在县城求学吃住都成问题,后来住到侯老师家的刘喆、张珍等8名农村困难学生;曾受到侯一风资助,现在在新加坡工作,每次回国必来看望他们老两口的白远洋;在清华大学读书、接受过他帮助的侯林涛;正在商水一高就读,从小失去亲人,每月固定接受他500元生活费的苦孩子谢超超;白马镇为救父卖艺,后接受侯一风2000元资助的“笛子哥”刘治友;双楼乡,无儿无女,因患病卧床不起,侯一风为他忙前忙后的侯京臣老人
……
或许是由于年代久远;或许是由于他帮助过的人实在太多了;又或许他早已经把帮助别人当成了自己的责任、形成了一种习惯,觉得这些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根本就没放在心上;侯一风帮助过的人,有很多他都已经记不得了,可是这些人都没有忘记,在他们心中早就把侯老师当做亲人,就像在侯一风爱心基金会成立现场他们喊的那样,他是他们的“侯哥哥”“侯爸爸”“侯爷爷”。
来自玉树的一张贺卡
退休后,有了大量空闲时间的侯一风喜欢读报,在报纸上只要看到哪个地方的人民受灾了、需要帮助,他都会伸出援手捐钱、捐物。大到汶川地震、南方冰灾、玉树地震、南方洪灾,小到宁平镇农民张涛患病无钱医治、好校长张伟去世,他一样不落,每次都积极帮助筹款捐物。
让他记忆深刻的是玉树地震。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侯一风一从报纸上得到消息,立马为灾区人民准备应急的衣物和被子,并附上2000元善款,赶到县邮政局寄往玉树。在2010年年底,侯一风收到了在玉树地震中接受过他捐助的藏族小学生昂文丹增的感谢贺卡。上面写道:“您寄给我的爱心包裹已收到。感谢您的关心和帮助,我会努力学习。祝您身体健康,扎西德勒!”至今,侯一风老人仍保存着它。
名副其实的“隐性富豪”
如今,侯一风老两口每月退休工资加起来不足5000元,但每年的捐款数额都在万元以上。此外,每到教师节、扶贫日、助残日他们都会拿出善款,帮助那些困难师生。
从50年代的3块、5块到现在的3000块、5000块,60多年来侯一风不停的在帮助别人、献出爱心,没有人统计过他这些年一共捐出多少钱。也许就算全部加起来也没有多么可观,但是它温暖过一个又一个无助彷徨的心,燃起过一个又一个希望的火苗。就像侯一风自己所说:“饱汉子一斗,饿汉子一口。人在困难的时候,有人拉他一把也许就能改变命运。尤其是那些因贫困而辍学的学生,只要有人肯帮他们完成学业,他们将来定能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做了一辈子好事的侯一风不图名、不贪利,从来都是默默无闻。要不是2014年12月郸城县委宣传部在全县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群众推选他,估计他的事迹到现在还只能尘封在被救助者的记忆里。
对于推选他当道德模范的事,侯一风显得比较谦虚。他说:“我做的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无非是坚持的时间长一点罢了。”
最近,侯一风有了更大胆的想法,他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多次嘱咐儿子,他去世之后,把他的遗体捐给国家卫生事业做研究用。
面对这样一位要把一切都捐献给社会的老人,记者只能想到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去形容他。当听到这么称赞他时,侯一风却说:“能为社会做出点贡献,我觉得很满足。当年和我一起参加革命的74个老乡,如今只剩我一人了,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
最后,侯一风说,多年来他一直有个心愿未完成,从年轻时就一心想入党,光入党申请书他都已经写了几十份,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遂愿。“这可能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了。”他说。
采访结束后,记者彻底打消了心中的疑惑,真心认为侯一风的确是位名副其实的“隐性富豪”,他担当得起以他名字命名的爱心基金会。他的财富并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财产,而是他付出了多少爱心,换取了多少社会价值。按这样换算,谁又能否认他是位真真正正的“隐性富豪”呢?(苗海波 李时珍)
《一位普通退休老教师的“隐性财富”》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houkou.yuduxx.com/longdu/199783.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