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时节,记者深入到商水县化河乡田间地头,在亲身感受农民兄弟丰收喜悦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这里与往年不一样的“三夏”新景观。 留守老人:从大忙到悠闲 以前,每到“三夏”期间,抢收抢种让农民忙得不可开交,老人小孩齐上阵还嫌人手不够用,在外打工的农民只得请假返乡。可如今,在化河乡田间地头丝毫感受不到一丝紧张和忙碌。在收割现场,留守老人开着机动车,备足粮袋,三三两两坐在地头树荫下说笑纳凉,悠闲地等待着收割机。在谢楼村东一大块麦田边,记者见到了正在等候收割的谢功亮老人。他胸前挂着一个收音机,摇头恍脑地听着豫剧《朝阳沟》里的唱段。记者上前和他搭讪,老汉就放高嗓门说:“现在收麦省事多了,地头一站,1亩地给农机手50元一切全搞定。俺儿子、儿媳看我年纪大啦,要从大连回来收麦,我说啥不让他们回来。现在收麦有收割机、播种有播种机,俺只要把粮食拉回家,把良种送到地头,‘三夏’大忙就结束了。”说话间,收割机来到了他的地边,四个来回,四亩半小麦就收完了,几名村民说笑着上前帮助灌粮袋、装车…… 果蔬大户:租工人,忙夏管 “种粮的抢,种菜的闲” 这句俗话是过去“三夏”生产的真实写照。现如今,化河乡通过土地流转应运而生的果蔬特色种植大户尽管不用夏收,也是异常的忙碌。他们抓住“三夏”果蔬管理的关键时期,租工人,忙夏管。在高老村谢艳华豫丰园家庭农场,十几个“钟点工”正忙着采摘西红柿、黄瓜、洋葱等成熟的蔬菜,菜贩们装满三轮车后一个个驶向了附近的乡镇农贸市场;在南马村,500多亩甘蔗、西瓜大田里,农民们正忙着疏芽打叉、施肥浇水,力争蔗杆粗壮、西瓜硕大早上市;在谢楼村天纯农庄,400多亩中药材基地,十几个雇工按照各自的分工忙着间苗定苗、早耕除草和防治病虫害工作;在张坡慧心园家庭农场、高楼200亩石榴园等果园,场主们带领几名雇工落实果园夏剪、摘心、扭梢、套袋、喷施促花素等一系列夏管成花措施,促进花芽分化。为去年新植果树定杆、抹芽……一派过去不曾有过的夏管景观。 机关干部:从“压力山大”到角色换位 近年来,每年“三夏”,各级政府从上到下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并严格问责。“年年禁烧年年烧”,烧着了不少党员干部。“压力山大”让干部职工专注守责,根本没有心思和精力帮扶弱势群体开展抢收抢种。而今年,化河乡在禁烧工作中变“扬汤止沸”为“釜底抽薪”,积极为秸秆找出路,通过机械化秸秆返田、用作动物饲料过腹返田、用作基料培育食用菌、囤积用于造纸原料等途径将秸秆变废为宝。这样一来,禁烧压力就减小了。党员干部积极转换角色,从秸秆禁烧的“看守员”变成了服务“三夏”的“勤务员”,切实帮助群众解决“三夏”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三夏”期间,该乡党员干部联系收割机、播种机20余台,帮助困难户、计生家庭户200余户,抢收小麦400余亩,发放特色经济作物种植技术《明白纸》600余份,受到群众一致好评。(晚报记者马治卫 通讯员张长河 窦巍)
《化河乡一样“三夏”别样景》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houkou.yuduxx.com/shangshui/191355.html,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