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8日,在商水县影剧院,伴随着掌声,商水县委书记马卫东从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程步涛手中接过“中国诗歌之乡”的牌匾和决定书,“中国诗歌之乡”花落商水。这是我省目前唯一被授予“中国诗歌之乡”的县域。当日,该县同时被省诗歌学会授予“河南省诗歌之乡”称号。
商水是战国时期大辞赋家宋玉的故乡,自古以来文风昌盛。上世纪80年代以来,涌现出了以邵丽、邵超、孙新华、李前进、韩冰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群体,形成了独特的“商水诗人群”现象。截至目前,该县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5人,省级作家协会会员168人,53人次获得省级和国家级文学创作奖。
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商水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该县文学创作人才荟萃的优势,以创建“中国诗歌之乡”“河南省诗歌之乡”为抓手,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
扶社团,壮队伍。充分发挥商水县作家协会作用,鼓励和扶持文学、诗歌社团。继商水县诗词学会、老干部诗词学会之后,该县又涌现了以公务员为主体的“热土诗社”“溵川诗社”,以企业工人为主体的“丑石诗社”“小草诗社”,以学校师生为主体的“春蕾诗社”“小荷诗社”,以农民为主体的“乡土诗社”“绿野诗社”,以朗诵爱好者为主体的商水县朗诵协会。这些社团积极组织各类活动,在全县掀起了学诗、写诗、吟诗、赛诗的热潮,形成了“以诗为荣、以诗为乐、以诗育人、以诗养德”的良好氛围。
建基地,筑阵地。商水县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的县级文学院。先后在印象康桥社区、商水县第一高中、邓城镇等建起了诗歌创作基地。该县还依托周口正念众创空间,建成了商水县诗歌馆。这座目前国内最大的县级诗歌艺术馆存放了该县50多位诗人的档案和诗集,成为交流、传播、研究诗歌的重要场所。
搞活动,扬正气。遍布全县的诗歌团体每年都要举办多次诗歌采风和讲座活动。县委、县政府通过政治上引导、经费上支持、工作上服务等方式,积极推进诗歌进校园、进机关、进农村、进企业、进景区、进社区,以优秀的诗歌焕发正能量、树立好风气。今年7月份开始,县委宣传部、县文联与中国诗歌学会、河南省诗歌学会联合举办了以关注留守老人、留守儿童为主题的大型诗歌笔会和“我们与你在一起”全国诗歌大赛,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说起“中国诗歌之乡”建设,商水县委书记马卫东说,诗歌不仅可以影响世道人心,还可以做很多美好的事情,譬如“诗歌+绘画”“诗歌+书法”“诗歌+农业”“诗歌+工业”,使我们的心灵亮起来、暖起来,使我们的生活美起来、好起来。
诗歌,将为商水这片充满诗情和诗意的土地插上奋飞的翅膀。(原载于2016年12月11日《河南日报》首版)
《商水 繁荣文艺催生“诗歌之乡”》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houkou.yuduxx.com/shangshui/550399.html,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