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河南新闻 > 周口新闻 > 沈丘县新闻 >

真实的华佗墓在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槐店回族镇

[摘要]沈丘华佗塚 在河南省沈丘县县城槐店镇的西南角,沙颍河南岸,有一个像小山包一样的大土堆,当地人称华骨冢,又叫华佗冢。相传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就安葬在这里。1979年1月,当时的沈丘县革命委员会把该冢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沈丘县人民政府把冢前的...

      沈丘华佗塚

河南省沈丘县县城槐店镇的西南角,沙颍河南岸,有一个像小山包一样的大土堆,当地人称华骨冢,又叫华佗冢。相传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就安葬在这里。1979年1月,当时的沈丘县革命委员会把该冢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沈丘县人民政府把冢前的道路更名为华佗路。冢南一华里处有个村庄叫华佗寺,因村内有座华佗寺庙而得名。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汉永嘉元年(公元145年)生于亳州谯城区小华庄(现更名为华佗镇),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华佗行医,并无师传,主要是靠自己刻苦钻研医学典籍,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炙各科,尤以外科著称。

    华佗所处的时代,是东汉末年三国初期。那时,诸侯争战,水旱灾害频繁,疫病流行,民不聊生。华佗本是一士人,一身书生风骨。目睹当时的社会景况,十分同情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劳动人民。为此,他数次婉拒为官的荐举,宁愿带着弟子,手摇金箍铃,走村串户,为百姓解脱疾苦。当时华佗行医的足迹遍及徐州、豫州、青州、兖州等地,即今江苏、河南、安徽、山东等省广大地区,方圆数百平方公里。

    东汉帝(公元147-167年)时,中原大地,瘟疫四起,一时间,千村薜荔,十室九空。有一年春天,华佗和他的弟子樊阿、吴普、李当之游乡行医经过项县(今河南沈丘县),正遇上这一带黄痨病(现称黄疸型肝炎)大流行。当他们来到项县治所槐坊店(今沈丘县槐店镇)西侧的赵台时,见这里的黄痨病流行更为厉害,于是就决定留下来给百姓治病。当时这一带人很穷,无钱买药,华佗就根据他用三年时间试验成功的民间验方,采集春三月的一种叫茵陈的野青蒿(沈丘人叫迷尔蒿),熬成药汤,挨家挨户送给病人服用,治一个好一个,很快把黄痨病治下去了。至今,沈丘一带还流传着一首据说是当时华佗编的歌谣:“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世切记牢。三月茵陈能治病,五月六月当柴烧。”

    华佗师徒用土方治好了槐坊店周围几十个村庄流行的黄痨病,人们都称他为“神医”,临走时,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

    华佗到了吴国,治好了吴将朱治的金疮。又来到蜀国为关羽刮骨疗毒。于是神医华佗的名声很快传遍大江南北。

    正当华佗热心在民间奉献自己的精湛医术时,崛起于中原动乱中的曹操,闻而相召。原来曹操早年得了一种头风病,中年以后日益严重。每次发作,心乱目眩,头痛难忍,诸医施治,疗效甚微。华佗应召前来诊视后,针刺膈俞穴,片刻便脑清目明,疼痛立止。曹操十分高兴。但华佗却如实相告:“您的病,乃脑部痼疾,近期难于根除,须长期攻治,逐步缓解,以求延长寿命。”曹操听后,以为华佗故弄玄虚,因而心中不悦。公元208年,曹操操纵朝政,自任丞相,总揽军政大权,遂要华佗尽弃旁务,长留府中,专做他的侍医。这对以医济世作为终身抱负的华佗来说,自然是不乐意的。华佗长期离开家乡,想回家看看,于是就向曹操以取药方为由请假回家一趟。华佗回家后,借口妻子有病,几次请求延长假期,不想返回。曹操多次写信催促,并命令郡县官员将华佗征发遣送。华佗厌恶吃侍候人的饭,还是不愿启程上路。曹操大怒,派专使前去查看。并告诉使者,如果华佗的妻子果真病了,就赐给四十斛小豆,延长假期;如果华佗说谎,就拘捕押送回来。查看结果,华佗被押解许昌。严刑拷问,华佗坚贞不屈,矢志不移,曹操益怒,以“欺骗罪”和“不从征召罪”判处华佗死刑。虽有谋士一再进谏,说华佗医术高超,世间少有,天下人命所系重,望能予以宽容。但曹操一意孤行,气呼呼地说:“哼,我不怕天下就没有像他那样医生!”竟下令把华佗处死狱中。华佗临死,仍不忘济世救民,将已写好的《青囊经》取出,交狱吏说:“此书传世,可活苍生。”狱吏畏罪,不敢受书。华佗悲愤之余,只得要来火将医书一焚了之。后来曹操的头风病几次发作,诸医束手无策,他仍无一丝悔意,还说:“佗能愈吾疾,然不为吾根治,想以此要挟,吾不杀他,病亦难愈。”直到这年冬天,曹操的儿子曹冲患病,请医无术救治而死,这时曹操才悔恨地说:“吾悔杀华佗,才使此儿活活病死。”

    华佗的家人和徒弟们得知华佗被曹操残害致死的消息后,便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许昌,当地黎民百姓也都为失去神医而万分悲痛。他们买通狱吏,收殓了华佗的遗体,共同商议葬于何地。华佗家人和徒弟们说:“人死后会变成鬼,死在外地不运回家乡葬在自家的土地上,就成了异地孤魂野鬼,神医一生流荡在外,救死扶伤,难道我们能忍心看着他死后灵魂也不安生吗?”于是大家一致同意把华佗遗体运回他的家乡安葬。可是,许昌的老百姓不同意把华佗遗体运回家乡,要求葬在许昌,以便世世代代祭奠。大家一听觉得也有道理,于是就决定先在许昌埋个衣冠冢,然后将遗体运回家乡安葬。因为当时正值炎夏,怕陆路不好走,时间长了遗体会腐化,便决定从漯河上船走水路,沿沙颍河顺流东下。沙颍河两岸的群众得知华佗灵柩路过这里的消息后,纷纷在各个埠口上设灵棚置供品,焚香烧纸吊唁华佗。灵船每至一个埠口,人们就驾船拦阻。灵船就这样在沙颍河里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走了十多天才来到槐坊店埠口。槐坊店周围几十个村庄的百姓听说给他们治好黄痨病的恩人华佗的灵船停在沙颍河埠口时,纷纷登船祭奠。这时,护送灵柩的人发现华佗的遗体已腐化得很厉害,灵柩四周往外渗着血水。于是就商量把华佗的遗体先厝在这里,等天凉了再起灵回府。华佗家人和弟子们开始不同意,后来想想前面还会有很多人要祭奠,等到把灵柩运到亳州,不知道还要多长时间。于是就同意先把灵柩厝在这里。消息一传出,槐坊店周围的大王楼、小王楼、滕营、高门、苏楼、大辛营、小辛营、豆寨、大庞庄、海楼、王庄、马庄、刘楼、高营、左庄、李楼、薛庄、石庄、师寨、东小楼、西小楼等几十个村庄的百姓们纷纷捐资,在离埠口不远的沙河南岸,选一块高地,用砖砌了个大洞穴,并在洞穴的东北角朝着华佗故乡的方向,砌了个拱形墓门。    下葬那天,槐坊店周围方圆几十里村庄的男男女女,都披麻带孝前来送葬,哭声感天动地。封土时,人们有的用筐抬,有的用盆端,有的用衣包,三天三夜堆成一个大坟冢。后来方圆几百里的人知道了神医华佗葬在这里,也都前来祭奠,谁来都为华佗冢添上几锨土,慢慢地砖砌洞穴被土完全覆盖,坟冢也一天比一天大,最后成了个小山包。坟冢四周还栽上松柏,种上花草。华佗的家人秋天来起运灵柩时,看见坟墓又大又好,只好作罢。  


    后来,华佗冢周围几个村庄的人们为纪念华佗,又在冢南一华里处建一座寺庙,取名为华佗庙。不知何时演变成华佗寺。有了寺庙,前来烧香祭奠求平安的人越来越多。为了看庙和为香客服务,附近村子里又迁来几户人家,逐渐发展成一个村落,村名就叫华佗寺。华佗庙初建时的规模,现在已无从考证,据传说寺庙历代屡毁屡建,规模最大时有前后三个院落,大殿三间,占地48亩,有僧四人。院内植苍松翠柏,绿树成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仅存三间大殿。1958年这三间大殿也被拆掉,树木全被伐光。
    1982年村民自发集资,又在旧址上建三间小瓦房,房内供奉着华佗塑像。1994年3月,原籍华佗寺村的台湾僧人释悟超,回乡探亲,出资三万余元,拆掉小瓦房,重建三间大殿,修了门楼和院墙,占地200多平方米。    在华佗冢前,现在也有一座小庙,占地20平方米,是当地居民鲁荣英夫妇和李建贤夫妇共同出资四千多元,先后于 1990年 5月和1992年5月,分两次建成的。由从安徽退休回家的李玉斌在门前题了词。小庙共两间,。一间供奉着华佗,一间供奉着人祖伏羲。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和三、六、九日,来冢前烧香祭奠者络绎不绝。农历九月九日,这里有庙会,香火更旺盛

 


《真实的华佗墓在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槐店回族镇》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houkou.yuduxx.com/shenqiu/136357.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网站编辑]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