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2-11 17:21 我要投稿
到了这个西蔡河沙河故道开发的工程,情况依然如此。我可以理解县领导的难处,但是无论怎样,彻底改变穿过县城核心地带的河流脏污面貌,解决公共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社会都要动起来的“大手术”,只靠“美化、遮蔽”的方法不可能真正一劳永逸地解决。
再往西走,我在槐店镇老街里看到了很多熟悉的老房子,这里和南关街一样,由于根本没有被“现代化开发”所打搅,因此还都保留着上世纪70年代以前用木板做隔档的门面房。一块无意中看到的蓝色金属牌透露出我40多年都不曾记得的名字——解放街,在网上的百度或搜狗地图里都没有标出的这条胡同,原来还有这么一个60多年前的时髦名字!另一条与解放街成90度直角、网络地图里也没有标出的胡同,在我镜头拍摄到的路名牌是叫“五福街”。
墙上的蓝色路名牌显示出东西方向的路名叫“解放街”,好好一面浅色墙壁被“办证”小广告喷满了
解放街里的老房子,我每次来都会发现旧门脸越来越少
典型的老式门面房,没有广告招牌,很可能没用于经营,主人也许是个外出打工者,还没钱翻盖新房
这样成排的老房子在沈丘已经很少了
靠近城建监察大队的五福街口老房子,西侧(左面)有家电维修字样的是经营用房
看到这些还有居民住的老房子,令人回想起过去那个时代,这种中国到处都有的“插门板”形式的房子,在随意开关门户大小方面确实有独到之处。在如今遗留下的老房子中,最有特色的就是这种门板房,特别是改为店面使用的房子,几块或者几十块两米多长的木板,一块块拼起就是“门”,打开“门”就是铺面,从铺面再往里面走就是住家的生活区域,这种“前店后房”的建筑把生产和生活都连在一起,都是市井百姓的房子。相对于后来安装可以自由拉伸的卷帘门,老门板房开门做生意就得把板一块一块卸下来,打烊时再一块一块装上去,更加考验人的耐力和体力。这些门板有的侧面带有象今天地板槽的那种凹凸结构,得一块一块对正才能插好,而且除了中间几扇门板,其它都不用上锁,自然扣合得很紧密,其实也很科学。
不过很有意思的是,无论居民怎样继续使用老门板房,他们都绝对不再给门板刷漆保护,任凭日晒风吹雨淋地折磨这些旧门板,直到彻底报销。
2009年4月同学们拍摄的沈丘南关街边的老房子,是一家裁缝铺,主人家提起五七干校还很亲切
根据八年来亲眼所见,我觉得老县城就是一个与新县城差异很大的地方,时光虽未倒流,但是这里总有一些“停滞”,所以相隔40多年竟然还能看到早期这些房子保存基本完好。但是随着今后老县城的逐步改造,想必它们也将会越来越少见了。
出了解放街西口,面前呈丁字交叉的就是新华大道,左手就是经过南关桥前往张湾的路,右面是拐向老县城十字街。最令人难忘的是左面这条路,我们应该叫它“下坡溜”,因为它的地势呈现北高南低,记得1970-1971年期间每次骑车经过这里来往五七干校,从我站立的这个位置都不用蹬,向南直接就能冲到南关桥头,向北骑可就惨了,要费好大的劲儿才能上来。
这条路就是前往南关的“下坡溜”,当年我们还曾在这里排队唱着歌曲行进,惊动整个县城
如今居住在香港的一位陈姓小班同学,绘画水平很高,曾经在一篇《车“惊”了》的博客里画过一幅漫画,就是形容以前在沈丘南关这条路的“下坡溜”景象,沈丘本地很多自造的“钢管车”都没有车闸,骑车人都是直接用一只脚去踩前轮端面,靠鞋底对轮胎的摩擦力来刹车!
70年代南关下坡路出现的“脚踏车”景象
而现在我们已经看不到这种景象了,在沈丘骑自行车的人已经很少见,多是骑电动车或摩托车,到这条路上他们就再也不用鞋底刹车,不过据说10年前电动车尚未普及时还有人这样做呢。
随后我来到新华大道与长安路的交叉点,也就是沈丘老县城(槐店回族镇)原来的中心十字街,这里的景象与40多年前我们所看到的仍旧没有大的区别,原来50年代末盖的三栋老楼房居然都还挺立着,还在继续使用,令人感叹那时建筑物高质量的真实感。
中国原有的县级行政区几乎都有同一个习惯,就是一定要在县城的中心建设一个十字街交叉,然后在四角摆上当地最重要一些建筑物,例如百货商场、新华书店、邮局等。沈丘这里亦如此,只不过新华书店不在十字街口,而在偏南一些。我每次来只要带着照相机,就会转着圈在十字街这里拍下一组照片,留做对照,这次也不例外。
原来十字街的东北方向是没有高楼的,记得应该是一座二层的楼房,其中一层就是一所大饭店(那时应该叫大食堂,我们1970年3月从漯河到沈丘当天的中午,就是在那里吃了在县城的唯一的一顿饭),2005年我来时旧房子刚刚拆除,2008年发现已经改建起一座白色瓷砖贴面的新楼房,比其它三个角的建筑都要洋气一些,也要高出两三倍,但是它二层以上的每一个窗户都安装了防盗隔离栅栏,远处看简直就是一所高大的白墙监狱,所以我很不喜欢它,因此几年来也从未拍摄过它那可憎的外表。相反对于另外三个方位的老建筑,我是格外留意地拍摄。
老十字街西北角的大楼叫中州宾馆(2009年4月19日早晨拍摄)
西北角的建筑是中州饭店,最早的名字我不记得了,但是在它楼上有人拍摄了东南角的大型建筑——国营沈丘县商场。这张照片是我在“中华龙都”网站上看到的,曾经问过老霍,他说应该是70年代末时拍摄的,他也不记得到底是他、或者是别人拍的,我所看到的是后来为了举办一个展览而翻拍的黑白照片。另外一张是彩色照片,显然是在一个冬日雪后所拍,屋顶还覆满白雪,但是地面的雪已经化成水,拍摄者的位置也是在中州饭店楼上,正对着新华大道,可以同时见到两座建筑,左面的商场门前已经没有大树,而西南角圆弧形立面的大型建筑很明显地有一个二层的弧形露台,这在以后所有的照片中都因为是从地面拍摄,露台被广告牌遮挡,人们根本看不见。
上世纪70年代位于十字街东南角的沈丘县商场(门廊上方有字)
上世纪80年代初十字街东南角的沈丘县商场和西南角的建筑
《2013沈丘之旅1:县城镜头(5)》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houkou.yuduxx.com/shenqiu/128431.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