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河南新闻 > 周口新闻 > 沈丘县新闻 >

2013沈丘之旅9:槐店大闸(2)

[摘要]淮河流到苏北就没有自己的河道了,全部“淤”在洪泽湖里。历史上淮河是有出海口的,但是由于“黄河夺淮”(指1128年以后黄河南徙,经泗水在淮阴以下“夺”淮河下游河道入海,至今在地图上,江苏北部还能看到从徐州...

淮河流到苏北就没有自己的河道了,全部“淤”在洪泽湖里。历史上淮河是有出海口的,但是由于“黄河夺淮”(指1128年以后黄河南徙,经泗水在淮阴以下“夺”淮河下游河道入海,至今在地图上,江苏北部还能看到从徐州到滨海之间有“废黄河”字样的一条河,就是原来的黄河出海口江苏段)打乱了黄淮两大水系,原有很多淮河流域的河道被淤积,黄河泛滥所挟带的泥沙大量堵塞淮河原有的出海口,远古以来的淮河从此失去通畅的入海水道,也使汉代以来就建成的“高家堰”围堤(洪泽湖大堤的前身)经常漫水成灾。最严重的是1938年“国军”炸毁花园口的黄河大堤,造成最大规模的一次黄河改道、淮河淤塞,沈丘县也被淹掉,周口的“黄河故道”也是这时形成的,不但形成历史上被称为“黄泛区”的宽广地带,最终形成了当今淮河下游江苏境内的洪泽湖(被称作是“世界最古老最大的人工水库”),还使淮河出海口完全消失。

 


网络图片:1938年黄泛区,蓝色部分就是黄河水的淹没区域,可以看到沈丘、整条沙颍河以及洪泽湖

 

正是因为淮河水系流水不畅,不像长江、黄河、珠江那样能够自流入海,所以治理淮河首先就是瞄准给洪泽湖开凿下海通道,其次才是流域内部整治河道(包括建闸)。各行其道、通畅流水、不再泛滥是第一个目标。所以解放后几乎是同时开展“治黄”与“治淮”两项相关的工程。

 

很多历史文献都提到,1951年5月15日《人民日报》刊登中央治淮视察团把印有毛泽东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四面锦旗,分别送到治淮委员会和三个治淮指挥部,这句话随后传遍全国,由此成为鼓舞治淮大军士气的口号。其实这八个字的题词在此之前一年就已经写好了。1950年夏天淮河水暴涨,民房倒塌,死亡甚多,灾民饥寒,流离失所,人与毒蛇争抢上树被咬中毒而亡,领袖看后十分伤心,禁不住痛哭失声。7月20日当时的水利部长傅作义(著名的北平和平解放起义国民党将领)汇报灾情,毛主席当即挥毫写下这八个大字并写上自己的名字。傅作义随即把题字转交给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兼治淮委员会主任曾山,很快就印制出来了。我曾经看到政协上海市委员会网站发表的一位叫张百年的老同志回忆,当时他刚从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结业后到奉命到安徽参加治淮工程,在蚌埠“淮委”大楼看到印在一张约70厘米长、50厘米宽的白纸上的这一“毛体行书”题字。据称这是毛主席在解放以后的第一个题字。

 

这个题字还被涂刷、镶嵌在淮河流域大大小小的各种水利设施上,包括沈丘县,在扩建深孔闸时赶上“文化大革命”,还在侧面翼墙上镶嵌了这八个字。2009年我们回访团到沈丘时,黄冬还特意拍摄了下来,虽有部分残损,但是历经40年的风风雨雨居然还保留下来,也说明大家对于坚持执行毛泽东的指示还是一贯不折不扣的。

 


毛泽东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手迹

 


网络图片:五十年代毛泽东主席为治淮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宣传画

 


网络图片:1967年10月洪泽湖周桥船坞旁乾隆御碑被改成毛泽东题字“治淮碑”,碑顶螭形纹饰改成了太阳放光

 

为洪泽湖“开道”说起来不难,实际要做可就不那么容易了。1951年水利部水文局核定淮河的洪水总量为760亿立方米,入洪泽湖的最大流量为每秒1.14万立方米。因此淮河流域即使没有后来建造的众多闸坝,都很难保证巨大的水流量能够快速排泄下去。1952年国家决策在高良涧以东沿着一条废黄河修建“苏北灌溉总渠”,使淮水从扁担河口下泄入海。后来多年又翻来覆去地研究,是否还要再开辟一条入海通道?甚至1975年8月在恢复文革造成的混乱局面期间,淮河上游河南境内发生特大垮坝洪水(曾经淹掉沈丘县南部地区),都没能决定动工,又搁置了二十几年。2003年在淮河流域已经发生严重污染的情况下,终于才在二河闸下游紧贴苏北灌溉总渠又建设了一条新的“淮河入海水道工程”,以缓解排水难的问题。但是淮河流域大面积污染造成严重生态灾难的后果已经很难弥补。

 

这也就是为什么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流域水质呈逐年恶化趋势、污染日益严重的一个客观原因。污染物聚集在河道内的时间持久,造成衍生灾害(污水在河道沿途污染大片乡村的地下水)也就越严重。

 

时至今日的“治淮”已经打了无数个战役,成绩虽然有目共睹,但是到90年代和21世纪初竟然出现了严重的全流域污染现象,再历经10年又没能彻底扭转,导致2004年媒体和环保界得出“十年治淮一场梦”的结论,就是因为在力图治水的同时严重忽视了工农业生产发展以后带来的污染增加的问题,缺乏足够预计,对应措施不力,没有断绝源头。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发展反而加速了淮河水系的严重生态灾难。自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指示已经过去62年,淮河仍然是我国防洪能力、抗污染能力最脆弱的大河之一,不能不令人深思。2007年初新华社记者偶正涛采访拍摄淮河受到严重污染的图片,主要都是在沙颍河一线的,他写过10个字“颍河十八闸,闸闸皆污水”,也就是整条河那年都是黑水翻滚,看了令人触目惊心。

 

在解放初期,我国的领导人和“砖家”们,还都不懂得这一点,一提“农业修水利”首先想到的就是建闸、修渠,结果给接班人留下如今这么一个需要消化至少20-50年的遗产,这辈子都可能看不到水变清的那一天了。从这个方面来说,在早期的指导思想下建设水闸多蓄少排,只考虑了“农业型社会”的需要,根本没有预见工业发展会对环境造成影响,结果导致淮河流域严重的污染水体慢流聚集、难以扩散,有客观认识生态环境方面的不足,但也有一些因素造成了“人为”的事件。本来淮河各条支流中游的最关键河段治理,首先应该保排洪,其次才能适当“阶梯式蓄水”,但是周口闸和槐店闸在建设初期都不顾严肃的科学数据,设计中都减少了一半泄洪量,绝对就是人为造成的问题。

 


《2013沈丘之旅9:槐店大闸(2)》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houkou.yuduxx.com/shenqiu/151905.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网站编辑]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